亲爱的父亲:
清明夜半悲声起,绵绵春雨始断魂。2016年4月6日凌晨0时2分,您离开相濡以沫的母亲,撒下我们兄弟四人,从此阴阳相隔。这一周的守灵时间,是多么的令人伤绝,多么的令人窒息。哀哉!我再也不能聆听您的谆谆教诲,再也不能面对您的慈容笑貌,留给我只有永久的缺憾、绵绵的哀思和那不会忘却的记忆。
父亲,您还记得吗?我还依稀记得一些往事。
幼时,我跟着您从马屿坐江轮回城探亲,轮船抛锚在飞云江上,那长达数小时的等待,直至夜幕降临,我又饿又累,哭着闹着,您抱着我好言哄劝,其实更累更饿的是您,但那时我却一无所知。
还记得跟着您在莘塍念小学二年级,您除了繁忙的教学工作,还要照顾我的饮食起居。每逢休息日,为了节省船费,您总徒步返城,大手牵我小手,一路讲着故事,逢到路亭就让走累的我休息几分钟,我真的走不动时,你还要背着我走。
还记得我十来岁时,一次去大操场游玩,正巧碰到有节目演出,为了能让我在人群中看到表演,您让我坐上您的肩头,直至演出结束。回家后,奶奶责备我少不懂事,怎么就不知道会累倒父亲。这如山的父爱,我又怎能忘怀?
还记得我小学毕业时,正遇上那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,为了防范我在社会上胡混,您每天教我学古文,从字音到词义,总是一丝不苟地说深说透,让我真正地掌握古汉语知识,正是有了这段学习经历,我才可以在二十年后无须多复习,凭着“童子功”也能顺利通过高等教育的古汉语自学考试……
父亲,您2007年编著的《雁风楼漫笔》已经分发给前来吊唁的亲友,让这本洋溢着故乡情、先贤情、母校情、师长情、同窗情的文集,会让更多的人去品读家乡和瑞中的历史,去了解先贤师长的优秀品行,也让他们留下对您的记忆。遗憾我还抽不出时间,尚未完成打印您的章回传奇——《未完成的故事》。
奶奶曾说过,您从小聪慧好学。尽管祖父死得早,家境困苦,您仍志存高远,勤奋学习。瑞安城厢中心小学毕业后,便顺利地考入当时本地的最高学府瑞安中学。这是您受过最高的正规学校教育。此后便是日复一日的自学,你深厚的国学功底让同仁们敬佩。
20世纪40年代末,您投身教育事业,安于清贫,甘受寂寞,热爱教育,关心学生,三尺讲台迎冬夏,一支粉笔写春秋,任劳任怨地奉献于教书育人事业,践行着自己“勤浇密锄总成才”的教育理念,先后在马屿区小、莘塍中学、实验小学、城关三中等学校任教,为国家为家乡培育了一批又一批的学子,赢得同仁和学生们的尊重。桃李芬芳,硕果累累。
您一生坎坷,几多磨难,曾受到不公正的待遇,但仍善心善意地对待社会,对待事业。1980年退休之后,赶上改革开放的好年代,晚年生活过得充实舒畅。曾先后在城关三中、二中、工商局等学校和单位发挥余热,参加过瑞安政协文史委的《孙诒让学记(选)》《国旗设计者曾联松》的编辑,以及《曾联松年谱》的编修和《瑞安中学校志》的编纂,是瑞安玉海文化研究会会员,为乡土文化建设尽心尽职,不遗余力。
最令人称道的是您对母校瑞中、对同窗校友一往情深,晚年为编撰瑞中校史和筹建瑞中校友会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。您作为瑞中1943届初中、1946届高中的学生,求学期间曾担任过瑞中学生自治会第18届干事、第一届理事和43届级友会总干事。1994年,您怀着对母校的眷恋,积极参与瑞中校友会的筹备工作。校友会成立后,年逾七十的您又担任了理事,以校友工作丰富自己的晚年生活。
《上海瑞中校友通讯》是海内外校友特别喜爱的一份小报,以前经常可以看到您为其撰写的文章,介绍母校校史,介绍家乡先贤及师长的行状,以及同学和校友的优秀事迹,引发了海峡两岸校友对家乡对母校的缕缕情思和浓浓乡恋,也为瑞中校志和大事记的编写提供了翔实的史料。您还自告奋勇担任城关地区的《通讯》发行员,20年来坚持不懈。每期数百份《通讯》,你总要一份份折好,用毛笔字写好信封,然后背上大书包,不管寒天热暑,几乎走遍城区大街小巷,把《通讯》送到一个个校友手中。直至年迈并腿脚染疾,才放下这份工作。校友们赞扬您,敬重您,您总是诚挚的回答:“受母校培养,就应感恩图报。”
您走完了人生的95个春秋,享受高寿而离去。我愿把这句“生如春花之绚烂,逝如秋叶之静美”送给您。您的一生没有惊天动地的业绩,也没有光宗耀祖的荣誉,只是以教书育人为己任,以读书、教书、藏书为喜好,为人忠实,淡泊名利,正直善良,忍辱负重,生活简朴,从不奢侈。您立“四要”为自己的人生准则:“做人要踏实,处事要认真,待人要忠诚,律己要严格”,这也是您一生的真实写照,更是我们后辈必须传承的宝贵财富。你的人格品行,是留给我们后辈读不完的道德文章,我们为有您这样的好父亲而感到自豪和骄傲。
今年正月,您因摔伤而住院期间,各位亲朋好友前来慰问;您深度昏迷之时,母校主要领导前来探望;您溘然辞世后,又有许多校友纷纷在网上寄托哀思,给予您高度的评价。母校、瑞中校友会、上海瑞中校友会、玉海文化研究会等单位与个人送来花篮、花圈、发来唁电、悼词,以表哀悼。今天,又有许多亲朋好友及您的学生参加遗体告别仪式,与您作最后的告别,与咱们全家人一起分担这份沉重的哀伤。父亲,您在天之灵一定会感到倍感欣慰,是吗?
人生苦短,譬如朝露。去年年内,我将《瑞安中学史话》征求意见书稿送给您,当您翻阅到抗战时期瑞中歌剧队的照片时,您看了又看,久久地摩挲着这帧自己和同学的合影,我知道这是您人生中不可忘却的记忆。我曾答应您,这书正式出版后,送您一册永留纪念,遗憾这已是永远送不出去的书。
今年正月初四,我在状元楼举办新年酒,扶您入席时,您还红光满面,笑脸盈盈,而仅仅只过两个月,我的面前只有您的遗像,“子欲养而亲不待”,这怎么不叫人痛入心扉。
再过半年,就是您期待已久的瑞中建校120周年庆典,您参加过90、100、110年的校庆活动,并曾积极参加筹备工作,而120周年庆典您却要缺席了,这是您的遗憾,更是我的遗憾,我们父子再也不能同享这十年一遇的快乐。人生无常,此时此地,我又该用什么去告慰您,安慰您的在天之灵。谁能告诉我:长歌能否当哭?!
父亲,您的丧事已经完结了,一切均顺利。请您无须担心,我们会践行您的人生准则,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。
安息吧!父亲,请您一路走好!
您的儿子
写于4月12日